大張看上去那普通的字體,背后有著那么多的故事。都是些自己經常用到的,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也給大家推薦。給沒有一個字體都配了相應的圖像,結果每一個字都清楚的傳達出獨特的個性。設計的魅力吧。
字體下載地址:下載地址:本地高速下載
解壓密碼:www.MissYuan.com
大家可以下載附件,我打包好了給大家。不過僅供個人學習。
Caslon
1716年英國威廉卡斯隆以荷蘭巴洛克字樣為原型,加入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味道。英國歷史上第一款原創設計字體,被稱為“老古董”是過渡字體和現代字體的鼻祖。同時也是作家蕭伯納最喜愛的字體,曾經說過自己要誓死擁護Caslon。其偏短的上下部、相等的飾線,筆畫粗細對比明顯,筆觸變化柔和,有著書法般的筆畫節奏。
Didot
1784法國費門迪多摒棄了Roman的手寫痕跡,代表了18世紀晚期歐洲字體風格。因本身的樸素現代的物質,再伴隨文藝之都巴黎的成長,成為優雅、成熟、摩登時尚的視覺符號。筆畫工整筆直,粗細對比強烈且不帶過渡圓角。
Bodoni
1798年意大利博多尼設計,與Didot相似但襯線更加粗壯,筆畫的對比度更弱,x高度也更矮所以整體較結實強壯,比較容易使用
Akzidenz-Grotesk
1896年柏林貝特霍爾德設計這款字體,可以說是最古老的無襯線體,因為之前出現的字體都是以手寫體為主,所以在當時人們看來相當滑稽可笑、顯得格格不入,于是當時的印刷業界就給這種無襯線字型取了一個這樣的名字Grotesk(德語荒誕的)。也是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Helvetica和Univers,正是因為這種時代背景和字體本身橫豎對比弱,看上去就些糊的原因。成就了其經典、老舊的味道,也透著些不完美的美感。
Century Schoolbook
1919年莫里斯·福勒·本頓在Ginn&Co.教科書出版公司的要求下為美國字體公司設計了該字體。用于教科書的該字體因其傾斜,間距緊湊的原因十分易讀,這很可能是我們最先見到的字體。
Futura
1924年至1926保羅倫納繼包豪斯的設計理念認為現代認為現代的字體應該表達的現代模式,而不是成為一個以前的設計的復興。所以設計師避免產生任何非必要的元素,對無襯線或廉價的基本幾何比例使用。這也讓Furura的形體鋒利冷酷、清脆干凈。尖銳沒有親和力但也直接、利落。
Time New Roman
1932年美國斯坦利·莫里森因為當時糟糕的印刷質量,導致當時報紙字體缺乏良好的閱讀性。所以以16世紀Plantin為基礎,用較高的x和較短的下降部,設計了這款現代又不乏銳利,甚至可以說是鋒利襯線的字體。
Huxley Vertical
1935年沃爾特·赫胥在美國裝飾藝術盛行的背景下設計。纖細的字面,非常高的x,簡潔輕快的字體形式也很好的體現當年盛行的優雅風格。
Univers
1956年Adrian Frutiger設計,和Helvetica同樣受到1896年的Akzidenz Grotesk的影響,也同是瑞士風格平面設計中最重要的兩個字體。Univers有著比Helvetica更優雅更精致的字形、以及對細節的表現力,筆畫均勻細膩。更現代和刻意所出現的設計感。
Helvetica
1957年由瑞士字體設計師愛德華德·霍夫曼(Eduard Hoffmann)和馬克斯·米耶丁格(Max Miedinger)設計。他的故事中夠長,和美國當時混亂的地鐵識別系統有著很多的關聯,甚至個人覺得可以說是一場設計師與政府的戰爭。也有一部導演加利·哈特斯維特拍攝的80分鐘長的紀錄片。是最經典的字體之一,不知道怎么用的時候用他一定不會錯。因為其簡單樸素,具有非常高的識別性,很多企業都用做標志。(BMW、無印良品、三星、三菱等等)間距緊湊的同時還有很多尺寸和粗細,適用各種環境,表現力穩定可以輕松的達到視覺的高度統一。
Bulmer
1972年由威廉馬丁設計。他用些字體完成了一本叫做《博伊德爾戲劇集》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這本書的字體應用,也完美地詮釋出了英倫風格。
proxima
1981年Mark Simonson就開始在草圖上設計這套字體,1993年的時候第一次面向大眾亮相是在電影《星球大戰》中,當時叫做Visigothic。直到1994年才以 “Proxima Sans”的名字正式對外發布。這個獨特的字體“a”和現在的成品一脈相承,識別度非常高,相信很多人也很喜歡。個人覺得和Myriad有些相似,都給人溫暖友好的感覺。
Princetown
1981年迪克·瓊斯為萊諾排鑄機公司所設計,常用于學校活動和體育運動。全包圍的粗截線西文字體,應屬于板狀襯線體,比較圖形化也讓他常印在當時的毛衣和夾克上。就像1865年哈佛大學的棒球服,這種比較經典的字體也沿用到了今天的很多棒球服上。
Champion Gothic
19世紀90年代赫夫勒字體公司根據世紀之交的活字木版印刷字體改進為《體育畫報雜志》所設計,名稱譯為“冠軍的哥特體”。字體字谷(內部空間)較小也使文字的識別性更強。也有著同樣強的力量感,很多體育賽事都會使用,樣拳擊比賽、NBA等。
Tokyo
1988年3月21日英國設計大師內維爾·布羅迪以為東京巨蛋體育館舉行的比賽海報所設計的一款字體,這場比賽則是邁克·泰森成功擊敗托尼·塔布斯衛冕世界冠軍的時刻。和Champion Gothic相似都有著強烈的力量感,但更幾何化圖形化的字體形式,讓其和拳擊比賽這一力量與技巧的競技聯系更加緊密。
Trajan
1989年卡羅·吐溫布里為Adobe公司設計制作,Trajan一詞本身,是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名字的英文拼寫。該字體的設計基于“古羅馬方塊大寫字母”(capitalis monumentalis)的風格,常用于公元一世紀古羅馬石柱石碑雕刻使用。由于羅馬時代還沒有使用小寫字母,因此Trajan字體全部都是大寫字母。代替小寫字母的,是一種小型大寫字母。現在多用于電影游戲,或是神秘古代的主題。
Mesquite
1990年喬伊·雷迪克為Adobe軟件設計的初始字體。該字體極巧妙的字臂和襯線,還有字面的修飾。都是模仿了美國老西部的通緝海報上的字體。就像當時著名的“江洋大盜”比利小子的通緝令。
Myriad
1990年羅伯特·斯林巴赫和卡羅·圖溫布利以Frutiger字體為藍本為Adobe公司設計的。可以說是數碼字體先驅,溫和的人文主義的無襯線體。這么說的原因是因為他吸收了舊式的襯線字體的元素。和羅曼時代文書一樣,大寫字母有一個水平軸線,而小寫字母基于格里高利文書的模型制作,通過不同的字母寬度調解平衡,給人溫暖友好的感覺。可讀性和友好的界面使得Myriad在印刷和顯示兩方面都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喬布斯時間用作apple的商業字體,win8現在的字體也能看到參照的痕跡。
Blur
1992年內維爾·布羅迪把著名字體Helvetice字體放到Photoshop中用了三次“模糊”濾鏡得到字體邊緣受損效果后,又將其標準化,矢量化而創作出來獨特的侵蝕字體。這和左佐的“百年映象”有些像,所以若想表現腐蝕、歷史斑駁感覺都可以用些款字體。
Marker Fat
1994年托馬斯·馬蕾茨基將自由創作的手繪字體數字化,在90年代得以流行,是形式和內容上的諷刺結合。這種字體為街頭涂鴉作出了很大貢獻。
FF DIN
1994年德國埃里克·施比克曼正式推出。DIN早在1905年時已經出現在德國普魯士鐵路局的所有車輛上,但當時沒有命名。1936年,該套字體再度改版,并被命名為‘DIN 1451’(DIN = 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的縮寫)。不久后,‘DIN 1451’在德國被廣泛使用,成為了交通標志、 路牌、 門牌和車牌的標準字體。‘DIN’也被德國人視為“國民字體”。和你想的一樣,所有形容德國的詞匯像工業化、標準化、機械化這些都可以形容他。純粹的幾何構成方式沒有任何多余的裝飾,水平筆畫更線、曲線更加流暢,字間距的拉大也讓單個字母周圍獲得了更多的空間。提高了可讀性也簡單實用、嚴肅有力。
Bickham
1997年-2004年理查德·利普頓基于18世紀英國雕刻大師喬治·比卡姆的書法字體進行設計。該字體是一種流暢的、正式的草書字體。他在1733年wbwtr經典書目《世界書法家》至今都是藝術的標桿作品。